读书笔记《力量从哪里来:面对每一个不敢》

李一诺

◆ 推荐序一 我和一诺

过去几年,我逐渐沉迷于微博和微信,被短消息奴役,似乎已经丢掉了写长文的能力。

◆ 推荐序二 理想是有力量的,是会放光的

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,要去干什么,但是,无论你将来做什么,你一定要好好的。你只有过得好,才会让这么多崇敬你的人看到光明和希望。

◆ 推荐序三 为“不得不敢”而喝彩

“能量,源自激情和热爱,这种能量会在呼吸间自然流露,汩汩而出。这是一种源自信念和追求的萦绕全身的气质。”

◆ 序言 那许多“不敢”

每一次走出“不敢”,都是因生活的推动,从“不敢”到不得不转身面对困境,不得不“敢”

人生的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力感

这件让我恐惧的事,是真实存在的吗?

所有困境的本质,都是我们内心底层的某种恐惧和不自洽。从错位到自洽,正是通往真正的人生幸福的道路

面对它,接受它,处理它,放下它

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真正的太阳不应该是别人,而应该是我们自己。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从别人的身上收获力量和勇气,而是这些力量最终要变成我们自己的光和亮,才能照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路

那个坐在金矿上,可以成为太阳、照亮世界的你自己

◆ 开篇 没有计划的“改变”

我是谁?这是我们一生都在问的问题。

◆ 1

恰恰相反,是由一个一个的“不敢”、一次一次的退堂鼓、一次一次的“不得不”、一次一次的“我怎么这么差”串起来的。

◆ 第一部分 初入职场,从不敢发声到敢于建造

他住在旧金山的宾馆里的第一天完全不敢出门,就那么从宾馆的窗子里看外面陌生的国家和城市,从日出到日落,看了一整天。第二天,他终于鼓起勇气,拿上房间钥匙,出去在城市里转了一圈

遇到新情况,自己不行就承认不行,从零开始好好学。

看到别人做了优秀的工作,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,都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

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会挑毛病,而是会找解决方案

做事时,你不是乘客,也不是副驾驶,你要做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人

我一开始觉得不能接受,但是后来想,不能接受是因为我被挟持在一场比赛里,这场比赛在我所在的小环境里似乎是事情的全部。

这种对“慢下来”的恐惧,其实源于我们误以为每一段经历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时间表。

我们在做选择时,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选择会不会扩大视野,加深认知

◆ 第2章 升职之路,不是努力就有皇冠加冕

在职场早期最重要的转变,是从等待认可到争取支持。

女性朋友有没有问过自己,假设没有那些外界的限制因素,我们自己敢不敢、想不想当大领导?

其实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,很多“天经地义”的限制都来自我们的内心而已

建立自信的前提是我知道自己大概做到了什么程度,这时同事和领导对我们的评价是很重要的。但是一旦自己有了概念,就不能永远处于这种心态。如果一直在寻求外界认可,就很难在职场上获得成长

从寻求认可到寻求支持。不是“请问,我这样想,你看行不行”,而是“我想去的地方是那里,我想做的事是这样的,你可不可以支持我”。

我们不需要盼着谁来告诉我,“今天你很棒,可以开心舒畅”,而是我自己就可以判定“今天我很棒,可以开心舒畅”

◆ 第3章 初当领导,不敢“建造”

在任何阶段,都不要把主动权交出去——不管是交给一个职位、一个人,还是一个阶段

真正成功的人,走的都不是这一条被恐惧裹挟的路,

→ 多实践,多犯错。我们的经验和判断力是在一次次经验和错误中积累和提升的,没有捷径可以走。

对重要的问题,早思考、早讨论,早在核心假设和核心问题上形成观点

◆ 第4章 成为高层,学会“敞开”这门艺术

敞开和防御状态最大的不同,就是承认有些事我不懂、不知道、没想明白。[插图]

在“人”的层面,“敞开”才可能有联结,有联结才可能有信任,有信任才可能有“事”的层面的变化。

一个重要的成长就是意识到别人说的话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已,和你并没有关系。我们需要做的,不是见什么吸什么的海绵,而是一面镜子,将投给你的评判反射回去。

→ 多问“为什么”。我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倡导要问“五次为什么”

→ 保持真正的好奇心,不要想当然。因为很多事背后的真正缘由常常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。

警惕脑海中常出现的一个词:应该

这段对话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,可以是想到了其他求助路径,也可以是有了勇气去沟通,但其核心是在一团乱麻的压抑状态里,弄清楚困扰内心的究竟是什么。

一是带着善意,放下评判,以无限可能的眼光看眼前的人;二是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方法和答案

◆ 第二部分 面对孩子,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

人最终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标签,而是灵魂和外在一致,是活出人生的无限性。

◆ 第6章 做妈妈的三个阶段和三个法宝

这样的对话,我们都可以开展,只需要放下自己的声音,保持开放的心态,跟随孩子的思路去思考他的问题,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。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做很多研究,也能学到很多东西。

养育孩子是一个会让人变得非常谦卑的过程,我们需要的是放下自己的执念,鼓励和接纳孩子的表达,让他们赢。

◆ 第7章 职场妈妈需要的,是一个“老婆”

养育孩子中最重要的事,是和孩子有心灵联结,让孩子在你这里有心理安全感。所以用这样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取舍,就知道应该在哪里多投入精力,哪些地方不必要,在养育这件事上就可以事半功倍。

哭的时候,我觉得自己在一个黑色的大旋涡里,没有出路,但哭了一场以后,倒是能跳出来,再回头看,发现那些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。负面情绪倾倒完,反而会莫名生出一些力量。所以,觉得招架不住的时候,不如放下自己强撑着的架子,趴下来哭一

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

在现代社会,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学习,那么他会发现资源到处都是。

在人生早期,安全感和爱是很重要的。自我认同的缺失只能让应对挑战更为困难。

◆ 第8章 做妈妈的真相:爱自己才能爱孩子

很多时候我们看上去是在忙碌,实际上在如机器人一般梦游。如何才能脱离这种状态?靠内在的工作,靠觉知。

孩子是活在当下的,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事。

除了“未来+不确定”这一点让我恐惧,面对孩子时还有一层恐惧,因为我们觉得孩子是“我们”的,他是我们的外展,是我们的一个“项目”,因此孩子的失败就是我们的失败,而我

回想一次次在低谷的时刻,最终能走出来,是靠自己做这三件事:接纳、转念、相信。

那些让人羡慕的朋友圈和公众号里的故事和图片并不是骗人的,它们只是在一个100帧的电影片段里取了最美好的一帧给你看。但你我都知道,这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。

,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某种不认可

:这个世界不是淘汰制的,而是成全的,世界是多样的,每一个孩子都会因为他是他而在这个世界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

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偏狭的。放宽一点儿视野看,就是转念的开始

里面的Master(大师)乌龟有一句经典台词是:“There are no accidents.”意思是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是偶然,都有缘由。

◆ 3

如果我们有健康的内在状态,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变和重新开始。

◆ 第10章 从失去中照见力量

没有组织和平台保护我、支持我,成或不成,美誉或毁誉,都要自己承担。

一切能真正激励人的事物的起点,其实都是内心某种真实渴望的表达。

虽然很多事情发生得很偶然,但是有一点儿空闲,有一点儿天马行空的心境,往往是做创造性事情的必要条件

每个人的起点和境遇不同,但人生而为人共同的底色,都是关于梦想、勇气、自由、孤独和爱

“别人如何评价你,反映的是Ta的水平,而不是你的水平。”

你有哪些让你自己非常骄傲的光环或是身份,请把它们一一写下来。然后,请试着一一画掉它们。如果没有它们,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?你还是你吗?你会如何看待自己呢?

◆ 第11章 不敢做梦

现在社会的需求早就变了,但是基础教育和二三百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

人受到激励不一定是因为看到别人成功,有时候反而是看到别人不那么“成功”,才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。

“一土”这个“白日梦”中最难的一面,其实是要面对人最深层的恐惧

敢于面对恐惧,就是在培养和激发“心力”。而人的心力,才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能量和智慧的来源,也是一个社会真正进步的动力。

◆ 第12章 公益,一个更“大”的世界

对大事情的思考和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冲突,不需要分割来看。

敢于冒险的人需要支持者,好的想法需要布道者,被遗忘的群体需要倡导者。

◆ 第13章 世界与我们每个人有关

2023/08/15发表想法
人生实苦,但请足够相信

校长亲自安排招生办回信,确认提供所有可能的资助和支持。这是一所学校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得最多的了

面对这些人说“请选择相信”,其实没有用。

退一步讲,人之为人底层的矛盾,无非是“大我”和“小我”的矛盾。

◆ 4

其实这些难题虽然有不同的表象,但底层是相通的,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自己。

◆ 第四部分 面对生活,从不敢臣服到体验“无我”

不知道为什么,你最预想不到的地方会有让你深深感动的经历

他从不自知到自知,从自知到对抗,从对抗到控制,从控制到放手,从放手到臣服,历经痛苦、纠结、探寻、发现和最终的绽放。他将这个过程叫作“臣服实验”。简而言之,就是通过放弃“我”的偏见和喜恶,“臣服”于生活本身。

如有一条流动的小溪,我们将手放在溪水里,如果手不动,我们就会时时感受到水的阻力;如果我们的手顺着溪流方向动,反而感受不到任何阻力。所以,臣服其实是跟随生活的推力而动。它不一定是“不做”“辞职”,更可能是“做”,努力追求一个之前因为内心的障碍而不敢追求的目标

所以,臣服不是“躺平”,不是消极,而是最深层次的积极,是允许生活做我们的指引者,活出人生本来应有的丰盈和精彩。

◆ 第15章 那无穷无尽的“烦”

生活中的“英雄”做的真正了不起的事,不是“驰骋沙场”,而是平和地,甚至喜悦地面对每天琐碎的“烦心事”。

这之所以困难,核心在于我们对时间的理解。我们的大部分烦恼都和时间有关——觉得时间不够,过得太快。第17章会更具体地讲到,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时间最重要的价值是产出。有产出,时间才不算浪费,才是胜利。所以我们的人生信条是不断地做事、不断地跑,似乎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快一点儿、做多一点儿,我们的时间就更有价值了。我们对待孩子也一样,给孩子报学习班,把他的课余时间填满,不管孩子的体验怎么样,我反正有产出了,这就是胜利了。

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我们的情绪负责,那就是我们自己。没有你的允许,就没有人能激怒你;没有你的允许,就没有人能伤害你。

第三步:做情绪的主人我们感到烦,似乎是因为有让我们烦的事和让我们烦的人,其实说到底,产生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反应机制,不是那些“让我们烦的事”。面对同样一件“烦”的事,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,这就充分说明了引起情绪的不是“事”,也不是“人”,而是我们的内心对其产生反应的模式。

人生最终的成功无外乎心安,即内心平安喜乐。

当下有一切的答案我们的烦心事,说到底,是因为想得太多。当一件事发生时,让我们焦虑的往往不是这件事本身,而是我们在看到这件事之后,头脑中不断“想象”“演绎”出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无数状况。

我们感受不到爱往往不是因为周围人没有给我们爱,而是自己的感知能力出了问题。因此,感知爱和表达爱的能力,是最值得我们花精力去争取的东西。

◆ 第16章 人生的路,如何选择

我们常常以为,人生做对了几个高光时刻的"重大选择"就能一马平川。但其实真实生活没那么多“高光时刻”,即使有,也是由一个个小选择铺就而成的。

选择背后的三个底层思维:如何看待自己,如何看待他人,如何看待机会和欲望。

我分享这两个例子是想说,在面对一些机会的时候,我们好像要面对很多外部因素,但我们真正能把握,也能起关键作用的,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,它无时无刻不在指导我们做选择。

有一个理论叫“自我实现预言”:如果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别人分享,用更有效的方式问问题→引导别人分享→别人乐于分享→自己受益,我们会因为有好的结果而用更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,由此进入一个正循环;

但我慢慢地知道,其实这些方法都是“术”,而背后的“道”是,当你放弃改变别人这个念头的时候,才有可能发生改变。为什么?因为人是不可能被别人改变的,只有自己想改变时才会真的改变。

所以,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个小选择里改变思维方式,锻炼能力,获得对应的成长。

所以,面对机会,没准备好不是问题,要勇敢把握,多“做”几次就好了

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,有欲望才有目标和动力,从这个意义上讲,有欲望并没有错。问题在于,很多时候“想要”不一定是真的“需要”,看上去“热闹”的生活未必是好的。区分“有效欲望”与“无效欲望”才能让我们的精力分配有的放矢。如果什么都不愿放弃,什么都想抓住,我们就容易被欲望驱使,像一只盲目忙碌的蜜蜂。

生活里有很多不那么重要的选择,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,工作餐吃什么、在哪儿吃。对于这一类事,指导原则是怎么选择都可以,无须在此耗费精力,欣然接受和体验任一选择。

我们纠结的原因,除了不了解情况,还有内心戏在作怪。我们不敢去提问和澄清,因为害怕被评判“傻”“没经验”“这都不知道”。而实际上,很多时候别人不会评判,或者根本不在乎,只是你自己在乎。

最浪费时间的事之一是我们陷在内心戏里无法自拔

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很多无奈,成长环境、身体条件、职场状况、社会大环境等,有很多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。面对无法改变的事,我们能做的其实只有一点,就是全然接纳,不要纠结。在接纳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向前走,该干吗干吗。

不是说我认为他是正确的,而是承认事实就是这样的,不要试图否定他或者改变他。你的不接纳只会让自己带着怨气和怒气,让自己发挥失常、状态不在线,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,又会让自己变成问题的一部分。当你接纳这个事实后,就知道自己在当下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。当你能做到这一步时,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和事会因为你的状态发生改变

第4类,不确定性大的事指导原则:选择与众不同。对于那些不确定性大的事情,我们应该选择与众不同,选择“冒险”。相比前一类事情,这一类事情实际占的时间少、发生的比例小,但它可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。回想我自己做的这几次选择,就属于后一类。

多考虑微观因素,少考虑宏观结果。

有两个留学机会,去新加坡或者去美国读博士,考虑到现在的国际环境和机会,应该去哪个国家。我的回答是:你在这个阶段做决定的依据不应该是这么宏观的,你应该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,比如未来的导师是什么风格,要做什么课题,读博的时长,以及你想去的学校对博士研究生有没有足够的支持。这些对你读博是否会成功的重要性大得多,而国际大趋势和你没什么关系

我说: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不能改变宏观环境,只能接受,如果两个国家的宏观环境都可以接受,那么你能做多少事就和你的微观环境有关。改变都是在微观层面发生的。

那些百分比是前人的果,不是你未来发展的因。你要找的是支持你的环境和文化,是能让你变得更好的环境

关于微观,我一直有一个“五六个人原则”,就是不管你在什么环境——学校、职场、家庭,你周围的五六个人构成的微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宏观环境

做选择需要有方法,但最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。这些指导原则对我有过非常正面的作用,希望它们也能对你有用。

我们把眼光放长远,就会意识到努力没有结果只是当下没有结果,每一次投入和努力其实都会有回声,只不过不一定此时此刻就能听到回声。有些事情就算有“结果”,其实也是暂时的,和当下的机缘有关。所以面对这些,我们的出路便是臣服,接受现实,然后把自己该做的做好,问心无愧。运气来了就感恩,没来就等下一次。

内心清明

◆ 第17章 时间的本意

如果放下过去,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?

但是越这样跑下去,问题就越多。如果真是“赛跑”,那么终点在哪儿,怎样才叫赢?

所以从生命的角度来看,时间有它自己的节奏。我们能做的是彼此陪伴,对生命的时间产生敬畏心。

该做的事要做,但是结果只有在该来的时候才会来,不会早到,也不会迟到。我们那些急切的心情都是内心戏,是和时间赛跑产生的故事,和时间本身没有关系。

时间没有分离性,所以生命的经历不是你物理上经历了什么,而是你记住了什么

“Your activities will expand to fill the time you have.”(你的活动永远会膨胀,直到占满你所有的时间。

限制无处不在,从限制开始想,你就会很快发现无路可走

我们有很多内心的假设。一个假设就是认为我的生命还有很长时间,有很长的未来可以让我们做想要做的事情。但真相是,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做相关的选择,就不会有一个期待中的“未来”从天而降。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无常,我们无法假设未来。

恐惧、自卑、害怕不被认可、无法融入、失败,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和这些内心戏做斗争。要赢得这些斗争其实只有一个方法,那就是面对。

◆ 5

既自卑又自负,我夹在中间根本无法动弹。

其实自卑也好,自负也好,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,是自我迷失。你没有了根基,一会儿和这个比,一会儿又和那个比,对自己的定义根据外界的东西变化,两个定义又互相矛盾,所以你会迷失。我们产生的很多纠结、困扰都与此有关。

◆ 第五部分 面对自我,从不敢面对到全然接纳

大部分的时间,都用在和自己的无力感奋斗。

社会是复杂系统,“不合理”是常态,也学会了放下受害者心态。

希望你和你的朋友能够在这些芜乱的问题与坎坷的现实之间,以清明的眼光、冷静的头脑,脚踏实地地维系共同理想的不坠

改变世界不易,环境经常是恶劣的,而这幅内心的愿望图景是我们唯一的力量源泉。哪一个改变不是从几个人的“我想”开始的呢?所以,在现实的重重困难里,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唯一的选择。

◆ 第20章 不敢不完美

Insecure Overachiver,即“内心有不安全感但特别优秀的人

我们耳熟能详的严于律己似乎是美德,但当它不是内生而是外加的时候,其实就是一个对内的矛头——对自己格外苛刻,充满了自我评判、自我攻击和自我霸凌,这都是内在的暴力

如果内在没有感知、给予和接受爱的能力,有再多“客观”条件又有什么用呢?但我们大部分人却因为紧紧抱着颠倒的理念,一生不断地外求和奔跑。

我们认为伤害自己的是外面的人和事,但其实所有的伤害都是通过内在自我才起作用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发生,有人完全没受影响,有人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和伤害。所以最难面对的,是我们这个内在的施暴者

一是自外向里,能够透过外化的自我去看内在的“批评家”和“受过的伤”,进而触摸本我。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,但真正的快乐来自第二段路,就是自里向外,让外化的自我成为内在灵魂的真实外展

评判是一件很难觉察的事情,尤其是我们已经内化的评判。有没有某种自我评判是你多年来“无意识地默默坚持”的?外貌?本领?成就?

◆ 第21章 人生最大的问题:我是谁

第21章 人生最大的问题:我是谁我们向内探索自己的根扎得越深,向外伸展的枝叶就越繁茂。

各个时代的智者都告诉过我们答案,但是对每个人来讲,只有当这个答案是自己参悟的结果时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

了解自我是一段无尽旅程,不管现在在哪儿,有多少次反复,也要坚信你正在走向开悟和幸福。

我们在感受艺术和创作的时候,也是在和本我联结的时候。所以,多欣赏和创作艺术,是回归本我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◆ 结语 向光的路径

究其根本,人生由两个特别简单却艰难的问题组成:大我和小我,真实和虚幻

我们一路走来,有许多不敢,而最大的不敢是“不敢发光”。

我们最害怕的,不是我们的黑暗,而是我们的光明

◆ 写在最后 面对

每次面对它们时,我的内心都在灼烧,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的某种不满、不甘和遗憾。